北大试点取消绩点,告别绩点时代,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”
北京大学从2022年开始在生命科学学院试点取消绩点(GPA)制度,改为采用等级制进行考核评定。这一改革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,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,避免学生因追求高绩点而陷入内卷。
具体来说,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五个等级:A(85100分)优秀,B(7584.9分)良好,C(6574.9分)合格,D(6064.9分)基本合格,F(<60分)不及格。成绩的综合评价采用优秀率(A%)和优良率(AB%)来替代传统的GPA。
改革的原因主要包括:
1. 减轻学业压力:许多学生为了提高绩点而过度刷题,导致学习负担过重,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。
2. 激发创新思维:通过取消绩点,鼓励学生更注重深度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,而不是仅仅追求高分。
3. 适应未来需求:淡化排名,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,促进个性化发展。
此次改革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,有人认为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,但也有些人担心取消绩点会影响学生申请国外大学等需求。无论如何,北京大学此次试点改革是一次重要的尝试,旨在打破传统的“唯分数论”,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改革。你知道吗?最近北大可是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浪潮呢!他们竟然试点取消绩点,这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动作。咱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,看看取消绩点背后有哪些故事,又会对学生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吧!
北大试点取消绩点,一场教育改革的“破冰之旅”

2023年底,北京大学在社交媒体上宣布,其生命科学学院已开始试点改革,在专业核心课、专业选修课、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实行等级制,不再以GPA排名。这一消息一出,立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
北大此举,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一次大胆尝试。长期以来,GPA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,在高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过度追求GPA也导致了“唯分数论”的现象,让学生们陷入了“内卷”的漩涡。如今,北大试点取消绩点,无疑是一场教育改革的“破冰之旅”。
取消绩点,是为了让学生回归学习本质

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表示,对于知识掌握达标的学生,过度追求高分意义有限。等级制可以释放学生时间精力,投身讲座、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,让学生们更加关注学习本身,而非分数。
清华大学彭刚教授也指出,等级制改革旨在遏制功利性学习,拓宽学生发展空间,使教育摆脱工具主义束缚。看来,取消绩点,是为了让学生回归学习本质,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。
取消绩点,能否遏制“唯绩点”现象?

取消绩点,能否遏制“唯绩点”现象呢?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。
一方面,等级制替代绩点可能引发新问题。在保研、留学等竞争环节,缺乏精确量化成绩可能滋生不公平现象,使“唯分数论”在公平考量下仍具一定合理性。
另一方面,若改革仅停留于成绩评定形式变更,而不涉及教育理念、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,那么取消绩点可能只是一场“表面文章”。
不过,也有专家认为,取消绩点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逐步推进。在改革过程中,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,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。
取消绩点,学生们怎么看?
面对取消绩点的改革,学生们怎么看呢?
据调查,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超八成学生认可等级制降低内卷、促进挑战高难度课程及综合素质提升。看来,学生们对取消绩点的改革持积极态度。
当然,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担忧。他们认为,取消绩点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松学习,影响教学质量。对此,专家表示,取消绩点并非放任自流,高校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,确保教育质量。
取消绩点,未来可期
取消绩点,是北大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。虽然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,但相信在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,取消绩点将会取得成功,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。
让我们拭目以待,期待取消绩点能够真正让学生们回归学习本质,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,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!